新华网南宁3月13日电(记者张莺、王军伟)在广西南部的中越边境县,靖西启动了“春暖工程”,为全县近600名孤儿“筑巢搭家”;在广西西北大石山区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名罹患癌症的瑶族村医的病情牵动各方,爱心很快传递而来;在广西北部的资源县,面对年初的低温凝冻灾害,当地党委、政府发出了“不让一个老百姓受冻挨饿”的承诺……
壮乡巨变,民生为本。在经济奋力崛起的同时,广西从不曾忽视百姓民生。改造一间危房、添置一张课桌、多收一粒稻米……就是从这点点滴滴的努力中,壮乡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为孤儿“筑巢搭家”
靖西县有596名孤儿。在全国救助孤儿行动尚未铺开之前,这个边境贫困县已着手对孤儿进行排查、救助。2010年9月,靖西县正式启动了关爱孤儿的“春暖行动”,为孤儿建房子、发生活补贴、确定政府工作人员结对帮扶当代理“妈妈”和“爸爸”,为孤儿构筑起吃、住、学、医的立体保障网。
记者在靖西县岳圩镇四明村外巡屯看到,在这个离中越边境不足两公里的小村里,身为孤儿的小兄妹黄亿欧和黄金撇住上了两层小楼,生活必需品一点儿也不缺——这一切,都是当地党委、政府联系企业为孤儿办到的。
黄金撇和哥哥都在离家20多公里远的镇中心校寄宿读书,每个周末由帮扶者接回家。靖西县委书记黄建宁说,帮扶干部定期与这些孤儿沟通情感,有效地减轻了孤儿身份对他们的心灵伤害。
靖西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针对黄家小兄妹获得的政府救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俩每人每月可以得到五保补助110元、低保补助45元、国家规定的孤儿救助360元、“春暖工程”关爱资金175元。兄妹俩每月一共可以得到补助1380元,这在当地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让贫困群体住有所居
柳州是广西的老工业基地,全市工业涵盖了30多个行业,有工业企业2500多家。多年来,改制企业的职工住宅大多为原企业自建,也有部分住宅是由单身宿舍楼、办公楼改建而来的。其中,很多住宅是几家人合住,普遍为红砖房、大板房,结构简单,年久失修,周边配套不全,甚至有不少是危房。
为此,柳州从2008年起大力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以政府“零负债、零收益”的方式运作,并且按照“就地安置、以小房换大房”的原则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记者日前来到“和兴园”危旧房改造小区,其建筑面积为26.5万平方米,入住了2936户居民,多数是已经改制的企业职工。
这个小区的原址是已经倒闭的搪瓷厂的旧职工住宅区。原搪瓷厂职工谭建平家是三室一厅的新居,宽敞且明亮,水电气等设施一应俱全。“原来我们一家5口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儿子都上小学一年级了,还跟爷爷、奶奶挤着睡,生活十分不方便。”谭建平说。
谭建平告诉记者,她家的新房有92.5平方米,按照政府1︰1.2的旧房换新房比例,48平方米是免费的,其余超过标准的部分她只补交了12万多元,这个价格比市场价低多了。
在农村,安居同样是百姓的生存之本。广西是洪涝灾害多发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广西平均每年倒塌农村房屋3.28万户,自治区财政平均每年需投入19700万元用于补助重建。为保障广西1000多万户农民的住房安全,今年广西启动了住房政策性灾害保险试点,财政全额出资给农民买住房保险,为农民编织防灾减灾的“安全网”。
壮乡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广西生活着12个世居少数民族,淳朴的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生活的不断改善源于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
今年初,南宁市提出投入7000万元加大扶持全市民族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一年里,已有3000万元注入了南宁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等民族乡,政府将水泥路修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家门口。同时,饮水安全工程使得一万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而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沼气工程”则彻底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平安乡黄岭新村被誉为“中国沼气第一村”,前有菜地、果园,后有青山、别墅,是这里的真实风景。
“十一五”期间,广西投入沼气建设资金18亿多元,农村沼气入户率达4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并发挥着富民效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说,未来5年,广西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普遍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