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1月4日电(记者吴小康)面临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运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多重机遇,广西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期”。然而,人才“短板”却是广西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打破人才掣肘,广西近期专门召开人才会议,并发布人才引进和培养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人才大战略,力图赢得发展先机。
——广西发展迎来“黄金期”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受益于双方关税的降低,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4.7%,而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是43.1%。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中国向东盟出口6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4%;中国从东盟进口719亿美元,增长了64%;中方逆差173亿美元。
地处自贸区“桥头堡”的广西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良机。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广西与越南贸易总额达20.24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33.3%,其中出口15.01亿美元,增长36.7%,进口5.23亿美元,增长24.4%。
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势头迅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瑞贤介绍,在过去的几年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200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钦州、北海和防城港等4个市的GDP比上年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7%,财政收入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7%。
如今,广西已成为蔗糖、木薯、桑蚕、商品木材生产供应基地,以铝工业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玉柴为代表的内燃机产业、以柳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等渐成规模。2009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较大影响,广西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广西生产总值770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说,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营,广西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人才“短板”困扰广西
郭声琨介绍,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聚集了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截至2009年底,广西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10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约410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到36.5%,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提高到43.6%。
然而,处于全方位对外开放、各领域快速发展关键期的广西却受到人才“短板”的掣肘。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透露,目前广西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根据广西的统计,目前广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才万人含量仅为23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经济建设所需的高尖人才缺乏。广西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38万人,“两院”院士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04人,仅占全国的0.89%;“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名,仅占全国的0.5%,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人才短缺。
三是人才的行业、区域、城乡分布不平衡。各行业从业人员当中,第一产业人员比例偏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偏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在人才区域分布上,70%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中心城市,且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人才相对不足。
四是人才政策创新相对滞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还不够理想。
“相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我们的综合实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仍不够,必须在优化人才环境上下大功夫、真功夫,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力。”马飚说。
——人才大战略
今年9月,广西专门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人才总量要达到350万人,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印发了人才工作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大创新、大投入推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介绍,“大视野”体现在着眼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开发重点上。未来10年,广西将通过选聘100名八桂学者、选聘200名特聘专家、培育约50个人才小高地人才团队、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桂创新创业等方式,逐步改变广西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
“大创新”体现在人才开发领域对象和制度机制设计上,在岗位设置、招聘办法、支持方式、考核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如对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的引进上,在岗位设置方面强调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招聘办法上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在支持方式上既对个人资助也对团队支持,在考核管理上重视考核结果运用。
“大投入”体现在给予高层次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优厚待遇。如,对八桂学者科研经费的支持上,自治区财政每年给每位八桂学者及其科研团队提供科研补助经费,自然科学类60万元,人文社科类20万元;对于从广西外引进的全职八桂学者,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税后安家费(住房补贴)。
“我们希望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逐步缩小与发达省市的人才差距,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周新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