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士教授人数、论文数量“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到用“经济社会效益”来衡量的内涵式发展,广东教育在顶层设计上体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思路
■本刊记者/蒋玉 发自广州
盛夏,莘莘学子们正朝着自己心仪的高校奋力一搏。也许他们不会注意到,广东教育界的改革正蓄势待发,走出一条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学科建设不一样的新路子,这是广东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集结号。
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一天半紧凑的小组讨论时间当中,专门抽出时间参加高校组的讨论。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引擎。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是否能够还站在排头兵的位置上,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人才。”汪洋说,“省与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高校是人才聚集区,又是培养人才的‘母鸡’。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水平如何、发展前景如何、竞争力如何,决定着广东未来的竞争力。” 事实上,尽管新世纪以来广东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大学城的建设提高了广州高校的办学条件,大学的毛入学率连年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然而,教育却仍然是广东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人口高校比还是人口与本科生人数比,广东都排在全国后列,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倒数第7位。 在人口高校比方面,广东平均236万人才拥有一所本科院校,而北京为27.68万人,约9倍于广东;上海为60万人,约是广东的4倍;同为人口大省的江苏和山东,也都优于广东。 在人口与在校本科生人数比方面,广东平均每195.7人有1个本科生,北京是35人,上海是62人,江苏和山东分别为131人和144人。 从当前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硬指标—两院院士人数来看,广东一个省的院士数也仅仅相当于南京大学一所大学的院士数。 在这些严峻的事实之下,广东不得不承认:“广东还不是教育强省。”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分析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广东教育的底子很薄。 “不能够成为教育强省,经济强省建设的支撑力就出现问题。”在汪洋看来, 教育不仅仅是民生,更是国计。 尤其在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当下,高校教育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广东的创新驱动能力。“重视高校学科建设与广东实现创新驱动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5月22日上午,省政府在广州召开的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会议上,汪洋说。 创新是广东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是创新的摇篮,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广东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提升广东高等教育水平显得刻不容缓。
“不一样的新路子” 底子薄的广东教育如何获得发展的加速度?这个问题让许多广东教育人辗转反侧。 “我们是走一条改革的路、创新的路,还是跟在别人后边走一条追赶的路?”汪洋在省党代会的小组讨论上提出了这样的思路,“我省要建设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能不能大胆改革试验,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强省路子? ” 改革开放之前,广东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教育基础、教育水平都非常有限。如果跟在别人后面,按照传统思路发展,广东将一直“跟在人家后面”。善于改革、讲究创新的的广东选择了“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子”。 摆在面前的是,“不一样的路子”在何方? 广东市场经济发达、毗邻港澳,有改革创新、勇于破除体制机制桎梏的传统;广东还拥有珠三角规划纲要所赋予的“先试先行”的尚方宝剑,一条“不一样的路子”似乎隐约可见。 是不是我们把大学的毛入学率赶上去了,就是教育强省了?是不是院士人数多了,广东就能够建成南方教育高地?是不是大学生人数多了,广东高等教育水平就高?从广东的发展阶段和人才需要程度来看,答案并不是肯定的。 “评价教育成果,不是光说出了多少院士、搞了多少论文,还可以是这所大学培养出了多少CEO、出了多少创业者、搞了多少成果产业化,使得这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人才的有效支撑。要看经济社会效益。”在汪洋看来,广东在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过程中,党委政府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从评价机制上改革”,给高校松绑。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对广东高校提出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建设一流学科,打造创新高地,大力推进我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 从院士教授人数、论文数量“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到用“经济社会效益”来衡量的内涵式发展,广东的教育发展在顶层设计上体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思路。
寻求突破口 “不一样的路子”需要“不一样的思路”,也势必建立“不一样的体制机制”。 5月21日,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在第四届中国制造业年会上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我曾经向一位知名大学的校领导建议,让学生将30%的时间用于基础知识的普及,30%的时间用来与企业家和政府决策层领导的对话交流,40%的时间用来社会实践。学校领导说,想法很好,操作难。” 这位学校领导所说的“难”事实上是与现行的管理制度、考核标准不符。“这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要通过调研理清楚现有的体制机制在哪些方面不利于创建教育强省和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罗伟其认为,制约我省成为教育强省的因素,有些是国家层面的,有些是省层面的,有些是在教育系统内部的。 “首要的制约是教育投入机制。”罗伟其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机制还未理顺,这涉及中央投资、财税制度。哪些是政府职能,哪些由社会承担,目前边界还不清楚,“机制不能错位,最好是以法治的方式健全投入”。 他坦陈,教育改革的难度很大,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要敢于和善于探索,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路在何方”的追问,实际上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事实上广东近年来已经在寻找突破口。最近,南方科技大学获得“准生证”,使这个备受瞩目的大学再受关注。 “按照教育厅的设想,南方科大的录取方案一旦经教育部同意批准后,将成为全国第一家自主录取的高校。”罗伟其不久前透露,省教育厅已同意南方科大自主录取,并将方案上报教育部,教育部非常支持南方科大的改革。 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省属管理、投资方以深圳市为主的公办高校。教育厅同意南方科大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这将是制度方面的突破”。 南科大如今已经成为广东首个踏上“不一样的路子”的先行者。 “讲基础、拼底蕴,广东不占优势。但广东的优势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资源灵活配置作用,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吸引到省内来。”汪洋支招,“这是个救急的办法。” “我们希望能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希望提高国际化水平,故也很希望能与港澳及国际上知名的高等学府开展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广东是对外开放型大省,我们要将这种优势在教育方面发挥出来,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特有途径之一。” 在这种思路之下,目前深圳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开始探索合作办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萌芽到渐渐明朗起来。 可以预见,这种种的“不一样”将很快在广东教育中生根开花。(本文责编/母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