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鄉村教育”留住濃濃鄉愁
平日裡難得聽說他們的名字。
12月5日,安徽省休寧縣德勝-魯班木工學校、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中學、山西省祁縣峪口鄉段家窯小學、貴州省長順縣長寨鎮冗雷中心學校、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新集中學等10個優秀典型入選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育基金會、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的2013“美麗鄉村教育”公益評選獲獎名單。
當我們對農村教育憂心忡忡之時,“淘”出來的這些學校是如何展現他們的美麗,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
“這個學校很微型,隻有一個專業,兩個班﹔這個學校很牛,它設立了‘匠士學位’,還設計了匠士服﹔這個學校很大牌,每年畢業典禮上都有各國駐上海領事館的外交官們露臉。其實,這個學校很平常,它招收的學生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畢業時卻成了社會上急需的‘香餑餑’”。看到這樣的文字介紹,人們都禁不住再往下尋找,這是什麼學校?
這就是安徽省休寧縣德勝-魯班木工學校,它填補了我國無木工學校的空白。文化課與實訓課的時間比是3:7,自編教材——《木工道德與修養講義》不講太多深奧的道理,就從生活的細節入手,把誠實、勤勞、友愛這些做人最基本的品質教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說,在入圍“美麗鄉村教育”評選的案例中,各區域、學校、鄉村社區基本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教育教學行為方式的整體變革。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美麗鄉村教育”中的案例多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原點,不再單純追逐應試目標,而轉向對生活教育理念的踐行。
鄉土為根,注重鄉土文化傳承
“這個季節,我們地裡的蘿卜吃都吃不完。”在四川閬中北門鄉中心學校,校長宋國勇說。
學校把校內閑置的7分地開發出來,並租種了附近農民荒廢的4畝土地,建起了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在各自班級的“責任地”裡,孩子們按照學校的整體規劃播種、施肥,精心照顧地裡的作物,把收獲的蔬菜賣給學校食堂,勞動所得納入班級的基金庫,供開展各種活動用。
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長寨鎮冗雷中心學校把民族文化引進校園,將鄉土課程引入教學課程,使農村基礎教育充分發揮其文化的保存與傳承的功能。從小形成孩子的鄉土記憶和鄉土意識,增強鄉土情感,倡導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的價值,教育與農村社區發展緊密結合,是一種“為生活做准備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