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0月19日电(记者张周来)藕田内也可以套种茨菇,这是广西柳江县百朋镇农民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的一大发明。去年当地几个村的群众在秋藕田内套种茨菇近万亩,每亩田增加纯收入超过1200元。截至今年10月上旬,尝到甜头的村民已经在秋藕田里套种茨菇超过1万亩,目前早种茨菇长势良好。
这是眼下广西大抓秋冬种的一个场景。北方秋冬寒气来袭,但南疆广西依然温暖宜人,无论是在右江河谷还是桂东丘陵,在传统的春夏两季农业之外,被称为广西农业“第三季”的秋冬种目前正进行得热火朝天。
南方的早稻和晚稻收割以后,大面积水田基本闲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冬闲田面积超过1500万亩。广西农业部门从2003年冬开始逐步探索推广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2003年至2009年,广西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达到550万亩。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如平算了一笔账:技术到位的话,稻草覆盖免耕马铃薯平均亩产2000多公斤,而且上市时间正好是北方鲜薯供应的空档期,又是国内蔬菜供应淡季,大致算下来增加一季马铃薯,可以使亩产值增加一倍以上,推广550万亩免耕马铃薯相当于累计帮助农民节本增收20多亿元。
以反季节避雨、避寒、避晒“三避”技术为主的立体高效发展模式被广泛应用,如食用菌二次发酵、西瓜“三避”地膜覆盖栽培、“三避”双膜草莓等秋冬种技术,已逐渐为广大农民普遍接受。
“要切实改变我原来存在“夏秋紧”“冬季松”的毛病,树立广西秋冬季是一季正造的理念,把秋冬种作为增产的一季、增收的一季抓紧抓好,”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
2009年,广西全面启动实施“千万亩秋冬种产业开发行动计划”,提出每年新增200万亩、5年内累计新增1000万亩秋冬种面积。计划实施的当年,广西秋冬种比上年增加250多万亩,并形成了以桂北、桂南反季节“三避”栽培为主的立体发展态势,规模突出,优势明显。
大抓秋冬种让广西尝到了甜头。农业部门统计显示,2009年广西秋冬季农业开发产值达250多亿元,平均亩产值1350元,比上年增长8.5%。仅秋冬菜一项就为农民人均收入新增30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010年广西农业先后遭遇重旱、洪涝及病虫害影响,大灾之年钱粮双增完成目标任务艰巨。广西最近提出一项计划:今年要大抓秋冬种,其中包括冬种马铃薯、中草药、玉米、红薯、冬葡萄、油葵、油菜等特色产业,力争在上年基础上再增20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5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