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发达省市相比,广西的视觉文化传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一些视觉形象宣传片,片面追求奇风异俗的视觉效果
缺乏民族文化的现代感,让人摆脱不了那种贫穷、落后、野蛮的刻板印象。如《美在广西》,最初版本仅仅是民族民俗加山水风光,镜头精美,音乐动听,但这样的版本显然不适合国际传播要求,无法树立广西的当代形象。还有,《律动广西》,这个宣传片开头的一片山,飘着云雾,感觉很像是黄山,缺乏识别性;另外,作品的前二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就一直都是山水,民族风俗,而对于广西城市风光的展现只有十几秒的时间,难道广西就是一个蛮荒的山水世界吗?这不应是广西形象的全部吧。
(二)广西的整体形象宣传中,桂林是主体
几乎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是用来宣传桂林了,而南宁等地却尴尬地被边缘化了。这也难怪,有时在外省提及广西,不少人想到的不是广西的首府南宁,而是桂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南宁的知名度甚至不如革命老区百色市。同样,如果我们上网去看世博会的展馆,感觉世博会的“广西馆”好像只在宣传桂林,其他地市的元素则极少。这是长期以来广西在形象宣传方面的“定势思维”,以为宣传广西其实就等于宣传桂林,一定程度上桂林就等于广西,结果其他地方被严重忽略或边缘化。本身桂林的知名度就很高,广西最需要宣传的其实是南宁、柳州和北部湾等其他地方,桂林山水虽然很美,但如果桂林宣传元素过多,就会导致其他地方的元素减少,甚至会淹没其他地方。
(三)视觉传播形象的单一性
2005年,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在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之后,发布的《广西区域形象调查报告》指出:传统化、资源化、内地化、形象的单一性是广西区域形象的基本特点。事实上也是大体如此,不同地域和职业的市民群体对广西的形象感知的差异性极小,通常只要一提到广西,人们能想到的多是桂林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广西形象在传播中缺乏多样化由此可见一斑了。
(四)广西的自我视觉形象宣传
长期以来大体保持同一种格调,宣传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七个字:“山歌、铜鼓、黑衣壮”。每逢各种节日庆典,这些东西就必然拿出来显摆一番,特别是“壮族大歌”,是一唱再唱,唱了又唱。当然广西是壮族的聚居区。但广西不只是壮族人的广西,也是汉族人的广西,还是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民族人的广西,所以在广西形象的视觉传播中,其他民族的应该也要拥有一定的篇幅。
(五)视觉形象宣传缺乏整体的把握
长期以来,在形象的宣传上,各地市也是各干各的,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与整合。广西多年来都没有视觉形象的整体标识,直到去年八月,广西旅游局才完成了广西视觉形象的标识设计并正式启用。
三、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视觉文化更好地传播广西的形象
(一)传播广西的形象,要排除了片面追求奇风异俗的视觉效果
赋予广西形象的现代性,在宣传广西的山水美景,民族风情,突出各民族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展现出广西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就,展现出广西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现代化的一面。突出广西形象的多样性。
(二)进一步把南宁国际民艺术歌节经营成为一个文化品牌
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寻找策划者和主办者,使之形成支持这一活动的物质力量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节日经久不衰;扩充内涵,增设项目――比如评选中国或世界歌王,以吸引更多的艺术团体参与竟争,变成一项真正由全国全世界艺术家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每届民歌节约请名家创作一两首好歌,让明星演唱,在全国唱响。让南宁国际民歌节成为一个有效展现广西美好形象的视觉文化盛宴。
(三)可以更多地利用广西山水实景和风土人情作为影视作品的拍摄地或作拍摄的背景
如张艺谋的电影《天上的恋人》,通过改编本土作家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世界》,在广西天峨县八腊乡的一个村庄龙峨村拍摄,这部电影直接就把广西纯美的山水风光展现给观众。这就是一个很好典范。另外,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以漓江做实景演出歌剧《刘三姐》,这对提升广西的视觉形象影响巨大。所以,通过请名导演名演员拍摄广西作家的作品,或强化广西的影视拍广西作家的作品,这也是传播广西视觉形象的一个捷径。(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