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信合人不会忘记,2005年9月28日这一天,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区联社)挂牌成立。5年来,广西信合人开创出了一条有广西特色的农合金融管理运作之路。
区联社“龙头”创新转型
区联社理事长谢建辰告诉记者,“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加快推进广西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步伐,努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更新机制上支持广西‘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这5年,全区信合人感受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管理规范了,发展加快了,效益提高了。”采访中,很多广西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统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合机构)的老员工高兴地说。
区联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发挥着改革指导、政策协调、金融创新、内部审计、网络支持等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这些创造性工作,首先解决了清收不良、票据兑付、历年亏损挂账、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存贷同比”原则等一批涉及面广、难度大、事关全局的问题,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区联社引领全区农合机构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广西人自己的银行”,积极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全区农合机构改革、发展、管控工作取得了好成效。在今年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银监会将广西区联社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联社,在会上作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消化包袱、强化管控”的典型经验介绍。与会者一致给予好评,肯定广西区联社走出了一条有广西特色、有一定示范借鉴意义的省级联社管理运作之路。今年9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同意上报广西区联社优先列为深化改革试点。广西区联社管理体制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信用社股金成了“香饽饽”
“挑着稻谷担着果,赶着牛羊入股去。”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广西农村诞生农民自己的基层金融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时的真实写照。
当时投入几元、甚至几角钱就能成为信用社的社员股东,这种股金额度小、户数多、稳定性差的状况到本世纪初仍然存在。
区联社成立后,不断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改革,争取落实改革扶持政策,使农信社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经营管理、综合实力、社会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如今,我区农合机构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增大,股东持股信心增强,农合机构的股金成为社会公众争相持有的“香饽饽”。有些农合机构几千万元、上亿元的定向募集股金几天就被抢购一空。
随着广西农合机构经营管理状况日益向好,股东们持有可退的资格股纷纷转换为长期持有的投资股,全区2/3以上农合机构投资股达到90%以上,其中19家机构投资股达到100%,逐步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向股份制的产权模式转变,产权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
你追我赶“社改行”步伐加快
今年9月16日,蒙山县蒙山镇湄江中路上的“农村信用社”,换上了醒目的新标志牌,“广西蒙山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广西第26家农村合作银行。
从3年多前的广西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开业至今,全区90家农合机构有31家达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桂林全辖农信社成了全区农合行改革的“排头兵”,13家农合机构已有12家农合行挂牌开业,1家获准筹建正申报开业,今年底前将实现辖区农村银行化改制工作。
近年来,广西以平均每年8家挂牌开业的速度,加快农信社的银行化改制步伐,筹建和开业家数位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区联社副主任梁定基介绍,广西按照“成熟一家,组建一家”加快农信社的银行化改革,是促进全区农合机构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有效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企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按照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更规范、资产更优化、效益更提高、支农更有力、服务更到位,做到支农方向不改变、支农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支持“三农”的内涵不断丰富扩展;已成为当地机构网点最多、服务质量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全区26家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均居当地金融同业第一,有力地提高地方信用形象和维护社会金融稳定。
从区联社成立到2010年6月末,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874.36亿元,其中累计发放“三农”贷款1830.19亿元。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全区农合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065.82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485.15亿元,分别占全区金融同业的48.1%和45.57%,均居全区金融同业第一位。
开拓新路径跨区域经营
过去有的群众常常误将农信社与供销社、基金会混淆一谈,或把农信社喻为金融的“土八路”、“杂牌军”,是“老大难”单位。其实,昔日的两级法人联社与今日的农村合作银行或统一法人联社,已是今非昔比,逐步实现农信社从传统农村金融向现代农村金融的转型。
经过5年持续、深入的改革,一个实力雄厚、资产优良、运行安全、服务快捷、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已深深扎根八桂大地,枝繁叶茂。今年6月末,广西农合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从区联社成立时的全区金融同业第四位,双双跃升第一位,充分展现出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风采。
原来只有商业银行拥有的ATM机、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现代化、高科技设备,广西农合机构也应有尽有,让农村地区居民享受着城市居民一样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一位来广西经营茶叶生意近20年的浙江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不能再叫农信社‘土八路’、金融‘杂牌军’了,它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一点不差,门面亮,汇钱快,且贷款更加灵活、快捷。”
2006年12月,国家进一步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逐步将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跨区域经营、异地入股已成为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的新方向,已晋升为“农村合作银行”的一些广西农合机构,也通过设立村镇银行的方式走出去经营发展。
在区联社全力支持下,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在田阳县主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2010年9月28日,田阳兴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标志着广西农合机构第一次迈出了跨区域经营发展、资本投资的步伐。
广西在农村金融“田东模式”改革试点尝到甜头后,自治区政府今年2月出台了《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我区农合机构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农合机构金融创新发展新路子,建立农村金融支持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广西农合机构将会在农村金融市场开拓更新更宽的发展路径。(记者 邓萍 通讯员 谢永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