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底,自治区统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副局长黄卫东用了一个极少出现的评价用语——“喜悦的心情”。
的确,2010年的广西经济数据甚是让人欢喜:经济增速创近3年来新高,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排在全国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全国第7位、西部第2位。
生产总值总量突破9000亿元,增量突破1500亿元
2005年广西生产总值3984.10亿元,2010年已突破9000亿元,达9502.39亿元,年增量达1743.23亿元。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已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为1995年以来第二高,仅次于2007年的15.1%。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64.8%和29.7%,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为54.5%。
财政收入总量突破1000亿元
“十五”期末,广西财政收入不足500亿元。但在“十一五”期间,广西财政收入一年一个大台阶,2006年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2007年突破700亿元,2008年突破800亿元,2009年突破900亿元,2010年财政收入总量突破1000亿元达到1228.75亿元,2010年新增财政收入总量达262亿元,比2001年当年财政收入总量还多4.4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1.9%提高到2010年的12.9%。
投资总额突破7000亿元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1769.07亿元,2010年就突破7000亿元,达7859.07亿元。2010年当年的投资总量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1.4倍,当年投资增量超过2000亿元达2152亿元,比2005年全年投资总量还多383亿元。
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十一五”期间,工业成为广西经济突出的亮点之一。
2005年广西全部工业总产值3686亿元,5年后的2010年突破1万亿元,达到1.1638万亿元。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64.84亿元,2010年突破3000亿元,达3860.46亿元。
2010年,工业对广西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达54.5%,工业化由初期阶段迈入中期阶段,预计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工业企业30家,上汽通用五菱第一辆自主品牌轿车“宝骏630”在柳州下线,标志着广西第一款中级轿车诞生,填补了我区本土汽车工业没有中级轿车的历史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桂林客车集团生产的纯电动公交车在南宁、桂林两市投入运营,并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用车,标志着我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实现新突破;国家批准中国联通在南宁设立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大大提升了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各国通信与信息交流的地位和作用;玉林玉州区(装备制造、内燃机基地)、百色工业园区(有色金属、铝循环基地)成为国家授牌的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向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居的方向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
突破400亿元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5亿元,2006年为191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接近300亿元,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利润仅180亿元,2009年突破300亿元,2010年突破400亿元达465.76亿元,创历史新高,当年利润净增额比2005年还多9亿元。
千亿元产业达到3个
继食品产业2008年率先成为千亿元产业之后,2010年汽车、冶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达1262.56亿元和1133.37亿元,使广西千亿元产业达到3个。
城镇居民家庭
人均总收入1.8742万元
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74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4万元,比上年增长10.4%。
家庭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2062万元、1475元、577元和462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6.4%、16.9%和16.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707元、2510元和2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12.7%和19.1%;人均财产性收入34元,比上年下降18.6%。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从2009年的3.88∶1缩小为2010年的3.76∶1。(来源:广西日报记者 莫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