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会议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梁凯昌 摄
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义安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编竹筐。广西新闻网记者 梁凯昌 摄 广西新闻网记者 梁凯昌
“你们一天能编几个竹筐?一个竹筐多少钱?原材料从哪来?成本是多少?”
“我们一天能编两个竹筐,每个能卖15到20块钱,成本是7块钱。这些竹子是我们自己种的,有少部分是从外面买的。”
“很好!种竹子既是石漠化治理的方式之一,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种作法值得肯定!”
6月12日至13日,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二次省部级联席会暨现场会在百色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局以及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省区、市的100多位代表,他们现场考察了百色市平果县和田阳县的部分农村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他们对这里结合当地情况的治理作法竖起了大拇指。
据统计,广西岩溶地貌发育、分布广泛,全区岩溶土地面积8.33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面积达2.3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土地石漠化面积最多的省(区)之一。从分布区域上看,广西的石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江的上中游,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珠三角和港澳地区。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小几筐。”这句话形象的描述了石漠化造成了广西岩溶地区的贫困。去年入秋到今年4月广西遭受历史罕见的旱灾,以岩溶地区的旱情最为严重。
为改变石漠化地区生态恶化和群众生活贫困的问题,199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将石漠化治理纳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于2001年在平果等13个石漠化严重县开展了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取得的和经验作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
在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义安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示范点,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一朵朵盛开的霸王花、一株株开始扬花的玉米让这个小村屯充满了生机。这几年来,云龙屯结合石漠化治理,通过山上实施封山育林,山腰种竹绿化,平地发展水果种植,家中进行生猪养殖、竹编加工等产业发展治理石漠化的新模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石漠综合治理后,感觉百色的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好,农民兄弟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广东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高兴地说。
平果县坡造镇龙昧村是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村。长期以来,由于当地群众沿用刀耕火种、毁林种粮、乱砍滥伐林木、植被当薪柴、过度放牧牛羊,森林植被稀少,加剧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十分严重,石山裸露,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12日,当与会代表踏入这个曾经被石漠化困扰的村庄时,昔日裸露的石山看不到了,取而代之是的满山的任豆树和剑麻。任豆树是我国南方绿化石山的优良速生树种,它们发达的根系像一块块大海绵,牢牢的把水分控制住。它的木材还是家具制造和交通运输的优质用材。
坡造镇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探索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创建,全村群众从项目实施中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剑麻种植每亩收入800—1000元,任豆树每立方米收入600—800元,仅此年人均农民增收70元,同时利用任豆树叶发展养羊等畜牧业也有可观的收入。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将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好!” 一位来自云南省的代表说。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广西已经形成了“猪-沼-果”三位一体立体生态农业治理模式,种养与培育后续产业相结合的治理开发模式,异地扶贫搬迁模式等多种成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总结出了“封、退、种、沼、节、柜、异、输、加、养” 石漠化治理“十字经”。
截至2010年5月,广西在岩溶地区累计进行封山育林240万公顷,人工造林50万公顷,实施石山灌木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87万公顷;对220条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公顷;修建了地头水柜25万多座,家庭水柜15万多座;进行坡改梯(含砌墙保土)16万公顷,农田整理3.8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3万公顷;建设农村沼气池200多万座,实施扶贫异地安置31万多人。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广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颇有成效,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还是维护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的一项重要措施。
编辑:邓达 作者:梁凯昌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