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视觉文化是构建个人、群体或者国家的整体形象的重要元素。近些年,广西在视觉文化传播上呈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亮点,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全面观照、市场经营、名人效应等传播手段是提升广西的形象视觉化传播的较好路径。
关键词:广西形象;视觉文化;传播
当下的社会是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而视觉文化是构建个人、群体或者国家的整体形象的重要元素。因此做好视觉文化的传播工作无疑显得十分必要。
一、广西在视觉文化传播上不断探索,呈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亮点
(一)强力打造和营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视觉化奇观景象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每年的艺术节都以精美的创意,配以美仑美奂的舞美光影,将国内著名艺术家、歌手以及国外民间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呈现出来。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强,艺术品位高。艺术节自1999~2009年共举办了11届。在2005年度国际节庆协会(IF-EA)行业评选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个节庆协会参加角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高奖——综合类铜奖,并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成为年内中国惟一获此奖项的单位,也是中国节庆协会组织在国际节庆领域的第一次获奖。
同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了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这个博览会当下也正日益作为视觉化的奇观景象,代表着广西在新经济发展中的最新形象。
(二)利用多元媒介来强化视觉传播的效能
下面我们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南宁国际民歌节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宣传册、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特别是通过央视及阳光卫视向全球一亿多华人进行同步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华人观众,提高号召力。
其次,重视网络传播这一新兴传播媒介。许多网站对民歌节活动从1999年第一届开始就一直予以关注和跟踪报道,主办方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通过自己的网站对此次活动予以介绍。
多样的传媒介入大大增加了信息数量和流量,同时使信息的视觉表现多样化,文化符号内容多样化,从而扩宽了传播的覆盖面和普及率,增加了受众人数与接收信息流量及次数。
(三)在视觉文化的传播中,注重树立民族品牌,突出培养精品文艺节目
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电影《刘三姐》。可以说这部电影载负了广西最为精粹的人文信息,成为外地人了解广西最为重要的媒体,它载负了八桂最有特点最为精华的人文精神,在全国和世界华人社会进行传扬,使之成为当时全国和世界华人社会妇孺皆知的一种“广西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刘三姐》成了广西的象征,成为当时人们认识广西最重要媒体。很多人认识广西都是从《刘三姐》开始的。
一个好的视觉化艺术节目有利于推进广西视觉化形象的塑造。但同时要注意作品得植根于民族品牌中。《壮族大歌》、《妈勒访天边》、《桂林故事》等大型舞台表演的不俗反响;花山壁画、三江风雨桥、容县真武阁等文化旅游项目的良好效益;南宁国际民歌节开闭幕晚会、东南亚风情夜晚会等大型演出的成功,都表明借用好民族文化品牌更有利于人们认可广西的形象和品位。
(四)视觉形象上突出广西的民俗风情,展现原生态的自然魅力
如《美在广西》,一片用广告浓缩的语言展现了令人神往的少数民族风光,以天人合一的人文视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广西的天地之大美,被誉为中国旅游形象片的经典之作。它细致地将美丽的山水,古色古香的小镇和少数民族风情都展现给观众,让一个从未去过广西的人都会为之赞美和感叹。
(五)视觉传播商业化,通过市场运作扩大视觉文化传播的范围及影响力
南宁国际民歌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1999年以来,南宁国际民歌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民歌节是促进民族文化活动传统,南宁国际民歌节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借音乐演唱为交流媒介,以市场融资为运作方式,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力求创新求变,由此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大型的音乐文化综合性活动,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初步打造成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由最初的民间自发的群众性行为,发展演变为政府行为及商业行为。通过商业化市场运作的方式达到了宣传广西形象的目的。在商业化的操作下,南宁国际民歌节逐步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和一个大型的文化平台,它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大舞台认识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