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的生活才有幸福感。回首过去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期间,我省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加大民生支出,各级财政共投入民生建设资金共897.4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累计支出总额50%,比“十五”时期增加2.5倍。
巨量的民生投入,托起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学有所教: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教育乃公平之基,教育乃民生之首。
由于教师待遇不高,过去优质师资流动的事例频频。随着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省级绩效津贴、拉平我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与公务员收入差距等重大举措的实施,这一现象已经大为改观。“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经费总投入491.52亿元,比“十五”期间投入增加了317.74亿元,增长了182%,并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
追求优质与均衡,是我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探索之一。省统计局负责人说,5年间,我省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省覆盖,实施薄弱初中改造、寄宿制学校、教育扶贫(移民)思源学校和校舍安全等工程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部8市县已有2万多名初中以上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读,打破城乡之间、市县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全部消除全省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2010年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1.8%;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努力扩大优质高中建设,使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的11.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6.1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增强。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从2005年的6.8万增加到2010年的17万,增长了1.5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75%,比2005年提高了一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2005年的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7.6万人,增长1.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19%提高到2010年的24%;海南大学启动“211工程”建设……
病有所医: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病有所医,是人们心中对幸福的衡量标准之一。5年来,我省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石。
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新农合医疗参合率达到9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人均筹资水平123元,高于全国113.7元,补偿受益达到429.4万人次;启动惠民医院试点工作,为7个少数民族自治市县1997个特困患者主动服务、主动补偿金额1195万元,使少数民族地区特困群众享受到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带来的实惠;18个市县及洋浦、农垦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这一份份清单,用数字勾勒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5年中,我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2010年的73.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0.6/10万下降到2009年的26.6/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5年的26.17‰下降到2009年的17.75‰;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22.6‰下降到2009年的14.3‰,三项指标均提前达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要求。
5年中,全省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完成309个乡镇卫生院和103个农林场医院基础设施改造,新建3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省人民医院综合楼、传染病院、干部保健中心以及省中医院综合楼、海口市人民医院综合楼、海口市中医院综合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从2005年至2009年:卫生人员数由37189人增加到46599人;2009年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55张,超过“十一五”规划每千人口2.3张的目标。
5年中,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2005年的365.2/10万下降到2009年的251.35/10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岁儿童五苗报告接种率提高到98%以上;从2005到2009年,孕产妇保健覆盖率由80.2%上升到91.8%;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31306例,基本实现了“无白内障盲省”目标。
5年中,政府卫生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卫生总费用为51.42亿元,比2005年的23.56亿元增加了1.18倍,其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例由15.1%上升到31.7%,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由52.21%下降到40.4%;人均卫生费用由2005年的292元上升到2009年的595元。
5年中,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实施 “亮睛工程”和“国家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及“长江新里程计划”等各项重点康复工程,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31306例。
|